“我的这位‘同事’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啥事儿都干得特别靠谱……”在城山煤矿选煤厂智能化指挥中心,选煤厂技术员蒋天鹏指着他的“同事”,一脸自豪地对笔者说。
如今的城山煤矿,一支支灵活的机械手臂、一个个带有语音播报系统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成了矿区建设的“新员工”。这些具有智能芯的“员工们”,正以它们独特的方式,为智慧矿山建设贡献力量。
近年来,城山煤矿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工作,自2022年以来,不断探索机器人的运用,自此,一群身怀绝技、功能各异的“员工”陆续上岗,成为了大家的得力助手和亲密的“同事”。机电区井筒段电器工张清伟感慨道:“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自主完成巡检任务,还能通过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算法对采集到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能与这位‘同事’一起干活儿,舒心!”
智能化信息科主任工程师李伟表示,他的这位“同事”能将采集到的数字化信息采用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算法进行深入处理,综合分析、准确判断设备当前运行状态,并基于大数据分析预警技术,对煤矿设备运行故障进行超前预判、预警,减少故障停机时间。智能巡检机器人依靠灵活的大脑、敏锐的眼睛高效工作,取代了人工巡检,为煤矿减人提效、安全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春节期间,我的‘同事’真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它代替我们工作,我们才能与家人团聚,吃上年夜饭。”
据了解,以往春节假期,矿井需要瓦检员、绞车司机等100多名员工入井完成巡检、巡查、值班等工作。这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让员工们无法过一个完整的春节。然而,自从这些“同事”上岗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它们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矿井的安全运行,让员工们得以安心过年。
目前,这个煤矿已有21名这样的“员工”分布在多个点位,每天在井下中央变电所、水泵房等地进行巡检。它们成为了员工们值得信赖的伙伴。这些“员工”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矿井的智能化水平,还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编后话
不仅要 “上岗”更要会“出彩”
在城山煤矿,智能巡检机器人等一系列“新员工”的加入,正悄然改变着煤矿的工作模式,为智能化矿山建设带来新的活力。这一变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显著成果,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煤矿智能化建设更深层次的思考:投用只是第一步,会用、用好才是关键。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过去,煤矿生产往往伴随着高强度、高密度群体作业、体力劳动和较高安全风险,像春节期间,100多名员工要入井完成巡检等工作,劳动强度大不说,还让员工无法与家人团聚。而如今,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们能自主完成巡检任务,通过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算法分析采集到的数字化信息,准确判断设备运行状态,甚至还能基于大数据分析预警技术对设备故障进行超前预判、预警,有效减少故障停机时间。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机器人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矿井安全运行,成为了员工们的得力助手。
然而,仅仅将这些智能设备投用还远远不够。会用,意味着要让操作人员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理解其工作原理和运行逻辑。以智能巡检机器人为例,虽然它们具备高度的智能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这就要求操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需要我们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仅要培训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员工能够与智能设备更好地协同工作。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内部培训课程,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或者选派员工到智能化建设先进的煤矿企业学习交流,拓宽员工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用好,则是要充分发挥智能设备的最大效能。一方面,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智能设备,让它们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例如,根据不同区域的设备分布和运行情况,合理规划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巡检路线和时间间隔,确保能够全面、及时地掌握设备状态。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和维护体系,定期对智能设备进行检测、维护和升级,保证其性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还要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通过对智能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煤矿生产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投用智能设备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只有做到会用、用好这些设备,才能真正实现煤矿生产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安全化。城山煤矿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同事”已经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希望更多的矿井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在智能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让智能设备在煤矿领域大放异彩,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