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解难题 匠心促创新——记公司2024年度优秀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隆昇发电公司机电设备维修科劳模创新工作室

2025-03-24 0

工作室的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合理:在“实践区”,整齐有序摆放着各种工具、零部件;在“理论区”,一张不大的桌子,是创新工作室成员智慧火花碰撞的地方;墙上挂着的荣誉奖牌,彰显着这个团队的亮眼成绩……近日,记者来到隆昇发电公司探秘机电设备维修科劳模创新工作室时发现,这里不仅是技术的孵化地,更是匠心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完美结合。



机电设备维修科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有成员9人,他们常年与机器为伴,以设备为友,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工作室以各发电站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保障机组设备的正常运转为前提,以降低维修成本和缩短维修工时为目标,凭借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改革创新的智慧,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效益,2024年工作室立项2个,都已全部完成。

攻坚克难,到现场“医治症结”

“技术好、干得快,在维修设备上可谓个个都是全能,维修的活儿都难不倒他们……”这是隆昇发电公司各基层发电站对机电设备维修科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评价。

微信图片_20250324162549.jpg


这个工作室的工作任务之一便是帮助各发电站解决他们的“难事”。工作室每次接到的活儿基本都是急活儿,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他们起早贪黑是日常,随时“备战”是常态,工作室成员不惧工作环境复杂,用勤奋肯干解决了影响发电工作的一个个“绊脚石”。一次九井发电站因水箱设备损坏,导致机组防冻液丢失不足,产生水温过高现象,造成机组发动机出现故障。在工作室带头人李永辉的带领下,他们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展开抢修工作。经过一番排查,他们判定需要更换各缸密封胶圈、多缸气缸套……这个更换过程相当繁琐,要将机组主件与附件拆除,更换完气缸套后再逐步恢复,当机组再次开启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四点钟了,虽然每个人都非常疲惫,但看到设备重新运转,大家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

精益求精,小改革提升效率

1000KW机组缸头需要定期更换,但缸头非常重,2个人抬都非常费劲,以前换一次最少需要3天的时间。如何减轻员工劳动强度?节省检修时间?成了工作室成员的“心头事”。

微信图片_20250324162552.jpg


改进各瓦斯发电站1000KW机组缸头拆卸机械安装装置的想法萌生后,也化成了工作室成员的实际行动。他们选用自重合适的电动葫芦,在电动葫芦上端进行改进,使其能在指定轨道上顺利滑动。由于缸头上没有吊点,他们取一块大小合适的铁板,四个角内侧打上孔,穿入螺栓固定在缸头表面,在铁板表面焊上一个圆环,使电动葫芦的下勾勾在圆环上,研究制作了吊起缸头的吊耳。他们制作的1000KW机组缸头拆卸机械安装装置投入使用后,把更换时间由3天减至1天,不但缩短了工作时间,更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还节省了电费,一项小改造,实现了“多赢”。

开拓创新,巧制造增加效益

这个工作室在工作中从不故步自封,他们根据工作所需,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头脑风暴”和集思广益,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解决了机组检修中的技术难题。

发电机机组的启动方式对于其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功率为500KW和1000KW的机组,它们同时用到的是直流启动马达。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这些机组超出了它们的额定输出功率范围,长时间处于过载状态,就会导致发电机内部电机的温度升高,温度的升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启动马达烧毁电机。为避免这些现象发生,经过工作室成员研究实践,把直流启动马达改成交流启动马达,交流电马达能够实现高速运转,提供高扭矩输出,这使得它们在启动重负载时更为有效。改造后的机组在启动时更加稳定可靠,大大避免了因过载导致的启动马达烧毁现象,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还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年每台约节省直流马达材料费5万元。

利用瓦斯发电机组产生的余热供暖,是工作室的又一创新之举。他们在发动机组高温循环水管路出口处,取高温热源到热交换锅炉,使热源与锅炉内胆进行热量交换,通过锅炉内部的高温管路将热量运送到每个供热场所,既实现场所供热,又实现机组降温散热。循环水完成供热温度降低,流回炉内,继续为机组降温,使热源的取用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同时完成供热与降温双重目的。投用后,每个场地可实现直接节约资金10万余元。

机电设备维修科劳模创新工作室用匠心守护光明,用创新驱动工作。他们用专业和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为公司绿色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