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百年史 凝聚老区魂 ——评李叔亮长篇小说《心路》

2024-06-19 0

    李叔亮是鸡西矿业集团的老宣传干部,退休以后,他利用两年时间创作了一部70万字的长篇小说《心路》。在这部书里,一处处历史征程的足迹,一段段过往时空的记录,一个个反抗斗争的身影,都是我们鸡西矿区百年来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缩影和写照,“心路”清晰、印迹有痕。这是一部全景式、多层次、多侧面表现鸡西矿区前世今生和矿工精神风貌的大书,也是一部从勘测开采创建到掠夺反掠夺、侵略反侵略、经过血与火淬炼洗礼的百年斗争史。

    这部厚重的大书,“资政存史育人”作用自然是它的题中之意,而把崇高作为审美价值的重要形态,展开宏大叙事,在典型人物塑造上,在典型环境渲染上都有突出的亮点。

    一、“四史”教材的光辉记录

    《心路》描写的故事时间跨度近百年,内容丰富。它讲述了二十世纪初,以朱奇山为代表的山东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闯关东当垦民和矿工的坎坷经历;讴歌了冠山煤矿工人在爱国知识分子孙亦奇带领下,不怕风雪严寒,不惧野兽侵袭,不惮土匪骚扰,探清了边城地区煤炭储量状况;进入建矿阶段,在同俄方凿井队开展凿井竞赛中,克服困难,日夜奋战,取得了竞赛的胜利,展示了中国煤矿工人不畏强手,敢打敢拼,齐心夺冠的勇气和豪情。

    东北沦陷时期,冠山煤矿被日寇占领,鬼子和汉奸把头残酷压迫剥削矿工,冠山煤矿成了人间地狱。煤矿工人不甘心做地狱中的奴隶,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朱奇山为代表的冠山煤矿工人,巧用磨洋工、拉空车、放空炮、在采掘设备上动手脚等方式破坏生产,让鬼子“大出炭,支援圣战”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通过多种办法惩治鬼子监工、警告汉奸把头,秘密策划武装暴动,成功炸毁鬼子运煤火车,搞得鬼子汉奸胆战心惊,彰显了边城煤矿工人反掠夺斗争的勇敢和智慧。

    日寇投降以后,汉奸把头改头换面,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匪恶霸成立伪政府,妄图继续骑在工人头上作威作福。冠山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斗倒了汉奸把头,剿灭了武装土匪,翻身当了矿山主人,挺直了腰杆。进行民主改革,努力恢复生产,开展立功竞赛,多出煤炭,支援前线,为东北和全国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冠山煤矿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冠山矿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进落后的生产工艺,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进军;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对原字号煤炭进行深加工,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产品,发挥了煤炭能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小说共分十八章,由一条主线、两条副线构成。主线着墨于矿区三代斗争奋斗史:第一代朱奇山、张大闯、武敬岳三兄弟闯关东、拓民垦荒后,朱、张二人参与了孙亦奇勘探建井工作,并开展了与白俄日伪掠夺反掠夺煤炭的斗争;第二代朱继忠、张铁林、武友田在第一代的带领下,在党组织的教育下,继续和日伪展开侵略反侵略斗争,并积极组织领导接管矿山和民主改革;第三代武超、张扬、赵煤山已成为矿山建设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骨干中坚;一条副线展现出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大事件: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八角楼惨案、东进委员会、矿山民主改革、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在梨平镇的折射和反映。这其中也包括在我们鸡西曾发生过的八角楼惨案和西大坡事件;另一条副线是1927年在梨树镇成立的鸡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从此,鸡西地区的抗日、剿匪、建党建政建军、土改、支前都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波澜壮阔地开展。路矿党支部书记牛合久、李子君接续开展工作,梨平镇区委书记赵连荣、杜勇前赴后继组织斗争。所以这部作品既是百年矿区的战冠图,也是鸡西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线路图,更是鸡西地区风云际会开发先驱的奋进图。这部小说以“史”为“经”、以“人物”为“纬”,形成了交叉立体的叙事结构。在浑然一体的构架内,依托大量的民间叙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用真实的历史作佐证,营造真实生活和历史图画,进行“现实主义”生活本原形态的摹写。

    把这97年的鸡西地区的党史、这101年的煤矿开发史、这93年鸡西地区的社会发展史都浓缩在这部长篇小说《心路》的作品之中,它记录了鸡西地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也见证了信仰之美与使命之重,英雄之气与崇高之志,梦想之力与时代之光。

    看到绿色的鸡冠山,宁静的穆棱河,看到遍布全市城乡的矿井。就会使人联想到“棒打狍子瓢舀鱼”古代时期鸡西地区的富庶,也会联想到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几十万千里迢迢闯关东的开拓者,十几万千米井下的采煤工人,上百万黑土地的辛勤耕耘者,他们从农耕文明走进工业文明的铿铿脚步,更会使人联想到抗联战士保家卫国的生死搏斗,鸡西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格局情怀。鸡西地区本身就是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有金戈铁马的慷慨激昂,有风霜雨雪的不屈抗争,有建设美丽家乡的开拓奋斗。这部小说延续的就是家乡岁月,编撰的就是红色历史。这是一部“四史”教育生动形象的文本教材。

    二、老区精神的充分展示

    我们鸡西是革命老区,1927年就诞生了第一个党支部,领导鸡西人民开展了反帝反封建斗争;1934年,抗联四军在哈达河诞生,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斗争;从东进地委到东宁县委,党在鸡西地区组织领导了建党建政、土地革命;从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三支队东进剿匪到鸡冠山保卫战胜利,党在鸡西地区取得了剿匪胜利,解放了虎林密山;从东安根据地建设到航校军工诞生,鸡西地区既出枪炮弹药也出兵源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从陈郁、陈慕华领导矿山民主改革到李立三视察鸡西,收复滴道矿,建立起鸡西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工业基地。在这个新旧交替、政权转换的特殊历史时期,有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坚贞的共产党员把生命和鲜血抛洒在革命老区的热土之中。

    作者透过史书发黄的书页,拨开历史的云雾,以冠山煤矿不平凡的革命历程为坐标,围绕《心路》构建小说文本,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分反映革命老区精神“魂魄”的六组英雄人物。

    一是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典型。赵连荣曾任梨平镇区委书记,抗联指挥员、东委会梨平镇分会负责人,在剿匪中壮烈牺牲;杜勇接任区委书记,在警察局夺军火行动中壮烈牺牲;杜勇爱子杜龙彪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中壮烈牺牲。他们都是共产党员,都以生命和鲜血践行着入党誓言。

    二是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典型。为了保护革命的后代,赵连荣妻子山红英勇抗争,救下赵煤山和朱继忠后,被日本法西斯杀害;赵连荣的女儿赵晨为了维护尊严和纯真,刺杀铁木日军军官未遂,最终香消玉殒。在那个艰难的时世,烽火狼烟的年代,赵氏一族可以说是满门宗烈。

    三是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典型。朱奇山和徐涌泉在特训所组织劳工暴动集体逃跑后,在和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他们以“抗联旋风队”的名义发传单搞宣传,破坏满洲国的国庆;他们又找雷管,用电线引爆炸毁日本运煤军车,破坏“大出炭”,沉重地打击日伪的嚣张气焰。

    四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典型。通过诉苦大会、惩处把头、民主改革、实行十二小时工作制,“冠山矿男女老少欢欣鼓舞,内心深处更加热爱共产党”。“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二井即恢复生产出了煤炭,显示了冠山煤矿工人的爱国情怀和巨大能量。”工矿处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掀起了生产支前高潮。矿业余剧团把好吃懒作、生活散漫的金二赖子改造成劳模的典型写成剧本,名曰《废铁变成金不换》,又搬上舞台在本矿和边城矿区演出,成为矿区美谈。在东北全境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前方打胜仗的欢欣和翻身当家作主的喜悦,一线工人更是用夺高产、创纪录、争立功的行动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

    五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典型。在8·15光复后,国共两党都在争夺领导的权力真空期间,反动矿主和土匪把头勾结一起沆瀣一气,组成所谓的护矿队,实质是“祸矿队”。苏军委任的国际交通员徐涌泉第一次夺权失败的原因是过早的亮出了共产党的主张,引起敌人的警觉和惊慌,便不择手段地把徐涌泉从队长的位置拱下去。第二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逮捕杨之化,利用苏军压住阵脚夺权成功。

    六是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典型。一个“穷” 字把朱奇山、张大闯、武敬岳哥仨连在一起开始闯关东。铁柱和杜菊在狱中的坚贞不屈,被日伪判处“移送”731作人体实验。武敬岳大展身手组织劫狱;在发动群众接管矿山的斗争中,矿工生活艰难,在死亡线上挣扎。武敬岳慷慨解囊,拿出一千多斤粮食为矿工救济。

    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深研老区精神,触摸和表达历史发展规律与精髓。历史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冲破艰难险阻,开辟出全新境界,靠的是雄健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

    三、典型形象鲜明突出

    《心路》这部作品是对鸡西矿区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和变化发展历史的文学艺术概括。所以它枝蔓繁富、人物众多。但能否塑造出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是叙事性文学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朱奇山他仗义疏财,血性担当,理想坚定,大局意识强烈。他是路矿事务所党支部第一批发展的党员,为了掩护同志,保守党的秘密,他主动进了“特训所”。后又打死监工太野,组织劳工暴动集体逃跑,是冠山矿第一代矿工领袖。张大闯读过两年私塾,也是路矿事务所第一批发展的党员,他思想缜密、斗争方法巧妙,忍辱负重,担当使命。他读书看报接受新事物快,他和妻子杜梅说出“三种类型”人的见解,说明他政治上的成熟。抢军火失败后,他和朱奇山共演“苦肉计”,为组织提供很多重要情报,但却遭骂挨打。如果说朱奇山是公开的“英雄”,他就是“隐蔽”的英雄。

    赵铁柱是游击队长赵连荣的儿子, 杜菊是梨平镇区委书记杜勇的女儿,他俩是天妻。同时入狱、同时获救、同时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同时临危受命接管冠山煤矿,夫妻二人全心全意发动和依靠群众,同汉奸把头、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夺回了冠山煤矿的领导权,让煤矿工人当家做主,过上了翻身解放、扬眉吐气的日子,完成了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的重任。他们是第二代矿工的典型代表人物。杜菊善于做思想工作,办业校提高矿工素质,发动妇女走出家门闹革命,并对矿山和矿工怀有深厚的感情。她曾说过:“有些人瞧不起煤矿工人,把他们叫煤黑子,这是只看到外表没看到本质啊!煤炭这东两,黑不溜秋的,表面看就是块黑石头,实际上它是块乌金、价值不菲呀!煤矿工人和家庭都具有乌金般的品格和价值,他们像煤炭一样,燃烧自己,把自己变成了灰烬,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他们是舍己为人的英雄, 可佩可敬啊!”表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对杜菊和铁柱两位形象的塑造,我们看到了陈慕华和钟毅的影子。

    苟步力在中俄官商合办煤矿时他是冠山煤矿采掘总负责人,在日伪统治冠山煤矿时,他把天满账房变成日满大柜,成为总代理。为虎作伥,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日本投降后,他又脚踩三只船。策划成立维持会和暗杀抗联英雄赵连荣,勾结国民党企图武装暴动,指使土匪抢劫矿山救济物资,破坏工作队恢复生产,借刀杀人保自己。这是一个双手沾满矿工鲜血的伪满大把头形象,最后遭到人民的审判。

    毕士仁原是“白龙帮”土匪头目,绑票杀人,心狠手辣,按照他名字的谐音,人送外号“逼死人”,打打杀杀,欺男霸女。后来接受国民党委任状,成为反共先遣军头目,冒充抗联祸害百姓,是苟步力的一只得力鹰犬,后在一次抢劫行动中被我军击毙。

    《心路》中,通过一场场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物场景,使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金圣叹在谈到《水浒传》为何使人“只是看不厌”时说:“《水浒》所述,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叔亮得其人物描写之“真火三味”,因此获得成功。

    四、艺术特色独具一格

    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史实的支撑和时代的烘托,离不开矿区群体性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作者在文本叙事中历史脉络清晰,知识储备丰富,更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对中华文化富于热情的表达。在努力尝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一部六十万字的长篇里,叔亮心中如有雄兵百万,排兵布阵,从容不迫,有序展开,一点一滴地激活历史素材,着力塑造英雄人物,突出有血有肉的细节,大力引征对联民谣,土匪黑话,民间俚语,从而比较完整地实现艺术理想。

    一是白描之中有文采。请看两段景物描写:“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庆丰收的中秋节。边城广袤的田野上,小麦和水稻都已躺倒在地,玉米棒子大都进了农家的场院,只有玉米秸杆仍然树林般直立在田间,茂密的森林叶子已经发黄,但仍然顽强地挺立在山丘上,秸杆和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好像战士的厮杀声。边城的深秋,晚间的温度已接近零摄氏度,广阔的原野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加上秋虫凄厉的叫声,给人以秋风萧瑟的神秘之感”;“9月20日那天,万里蓝天飘着棉花团般的云朵,冉冉升起的太阳照得冠山煤矿光洁明亮。天轮在高高的井架上飞转,满载乌金的火车吐着白烟鸣着汽笛像黑色长龙在铁路上奔驰。五颜六色的庄稼像一幅无边的彩色地图覆盖在黑土地上,飞鸟叽叽喳喳在群山松林白桦中追逐嬉戏,为秋天丰收的原野增添了勃勃生机。阳光明媚,秋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前者写日伪统治下悲秋,杀机四伏,秋风萧瑟;后者写冠山矿解放后的暖秋,岁月静好,秋高气爽。

    二是关节点上有对联。共产党接管冠山矿第二个春节,作者用对联表达矿工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改天换地当家做主翻身不忘共产党恩”;“超产支前迎接解放幸福全靠奋斗而来”。欣逢建矿50周年,在矿史展中,朱奇山老少三代的照片博人眼球。照片两旁有副对联:“百岁老翁身在矿山心有信仰始终跟共产党走祖国解放道路”;“乌金世界子承父业胸怀大志坚决同黑哥儿们奔中华复兴目标”。充分表达出矿工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的“心路”历程。

    三是细节描写有故事。写“平阳镇惨案”,表达出日伪汉奸卖国求荣惨绝人寰;写“训练所暴动”,彰显出朱奇山智勇双全组织严密;写“双峰村剿匪”,展示出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意志和决心。

    四是卒章显志有主题。在建矿50周年座谈会上,朱奇山诠释了《心路》的主题。他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俺认识到,人的心和他走的路是紧密相连的,心正路不偏。只有把党和国家、百姓的福祉装在心上,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路,中国才能富强,咱们和咱们的子孙后代才能过上好日子,实现共产主义那样天堂般的梦想,这是俺这个百岁老矿工的肺腑之言!”

    八十五岁的叔亮先生,有领导者的外表和学者的气质。他已完成了由一个退休干部向作家学者角色的转换。沉浸于书海,用史志钩沉出一部长篇小说,他就是一个作家学者;作为一个老宣传干部,他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作为一位退休的领导干部,他曾在多种岗位得到历练,因此拥有丰富的阅历和工作经验。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学而不厌、创作不倦。三者在他身上融为一体。他以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写作激情,让我们和他一道共同感受:研读家乡岁月,撰述百年历史。在职爱岗敬业,退休笔耕不辍,余热生辉,他已把夕阳染得如同旭日一样火红!祝叔亮先生身康笔健,松龄鹤年,功追韩乃寅,寿比王兰亭!

    (作者系黑龙江工业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