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前进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92年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历史矛盾和现实问题等多种因素叠加,鸡西矿务局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一时期是企业变革最为频繁的特殊历史时期。
鸡西矿务局1990年至1993年隶属国家能源部,1994年至1998年隶属煤炭工业部。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鸡西矿务局下放到地方管理,当年省政府接管后,鸡西矿务局隶属省企工委、省国资委。2001年8月28日,鸡西矿务局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革,企业改制为鸡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仍隶属省企工委、国资委;8月31日,公司召开首届董事会。
1991—1995年,鸡西矿务局提出坚持以转换经营机制,加大改革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两效’为中心,突出抓好安全,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煤炭生产为重点,以加强企业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为手段,把生产水平、职工素质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推向一个高层次,建成一个综合力强,整体功能完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新型矿区。1996-2000年,是鸡西矿务局历史上最困难的五年。1998年煤炭部撤销,矿务局划归地方领导,在经济运行上被完全推向市场,国家对矿务局完全“断奶、断粮”。煤炭产销量急剧下滑,当年原煤产量仅有520万吨,亏损大幅增加。拖欠职工工资严重,矿工大量流失,一些技术人员另谋生计。矿区不稳定因素增加,群体上访事件频发,滴道矿2000多名退休职工堵铁路、堵公路长达9天,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政治影响。
面对严峻形势,鸡西矿务局在经济运行上,提出了“依托煤炭求生存,跳出煤炭求发展”的战略构思,号召员工走工务农、工务牧道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鼓励庭院经济,各自突围,各自解困。大力精简分流人员,到1998年累计分流下岗30 674人,减轻了企业负担。1998年9月1日,鸡西矿务局出台基层单位全部放开、实行独立经营、变为二级法人的举措,并注册登记法人营业执照。从1999年3月30日开始, 鸡西矿务局实行新的销售管理体制,成立销售总公司,设销售、运输、洗煤三个处,设进出口、储运、生活、多种经营四个公司,设驻辽、吉、黑三个公司。1999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对恒山矿、小恒山矿、穆棱矿、大通沟矿开始依法履行政策性破产程序,重新组合之后陆续安置职工1.66万人,为企业改制做了必要准备。
2000年,新任鸡西矿务局局长的赵文林提出了“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的发展方向,大力弘扬长征、大庆、抗洪“三种精神”,工作上从转变干部作风抓起,突出井下生产一线,开展了上总量、达标准、保安全、增效益会战,使矿区形势开始有了新变化,职工情绪稳定,各项工作稳步回升。2001-2005年,是鸡西矿业集团走出低谷、复苏振兴的五年。借助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煤炭市场好转、价格持续上扬的有利因素,抓住机遇快发展,努力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建立规范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稳妥地改革转制,进一步活化经营机制,细化经营管理,抓接续上总量,强化质量达标工作,加大安全投入打牢基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矿区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实现一年一个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