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处的基础上,1948年7月15日鸡西矿务局成立,首任局长李华楫,副局长杨长春。管辖领导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四个煤矿和鸡西发电厂、鸡西电业局、柳毛石墨矿和鸡西煤矿机械制造所等单位,从此,鸡西矿区发展揭开了崭新一页。
1948年10月5日,中共鸡西矿区委员会成立。杨长春任党委书记,李华楫兼任党委副书记。当年局党委下辖11个直属党总支、33个党支部、1117名党员。1949年5月26日召开了中共鸡西矿区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
鸡西矿务局成立后,大力加强矿井技术改造和矿井布局调整,把分散落后的片盘小井群改造为集中先进的立井或大皮带井、箕斗井,改变了矿井面貌,提高了生产能力。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煤从炮采发展到高档普采、综采;掘进从手装锹,发展到耙斗机、综掘机;提升运输从串车提升发展到箕斗、皮带集中运输,随着矿井格局、生产手段、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改革,矿务局产量逐年提高。
1950年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竖井在小恒山矿投入建设。1958-1960年间,又新建二道河子(竖井)、正阳和大通沟三矿。1964年又建张新矿和滴道矿两对竖井,1965年接管转业官兵建设的东海矿,1970年新建平岗矿,1972-1983年先后又新建城子河竖井和杏花竖井。上世纪末又建成新发矿、荣华矿。矿井数量从原有的5个,增加到12个,由一个中央直属的中型煤炭企业发展为特大型煤炭企业。到1975年结束了14年徘徊在8、9百万吨的局面,年产量一跃突破1000万吨。80年代,小恒山矿在全国第一个引进了综合采煤机组,试采成功后陆续在全国推广。1986年,东海矿二井103掘进队创造了半煤岩月进1060米的全国记录。1991年,全局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同时新建了小恒山、城子河、杏花等洗煤厂,入洗能力达到700万吨,使商品煤品种逐步增加。
一代一代煤矿人,发扬了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创新精神,为煤炭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许多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引领着全国煤矿机械化的新潮流。1953年12月,经鸡西煤矿机械厂研究仿制,技术攻关,制成顿巴斯-1型联合采煤机样机在城子河、滴道等矿成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生产使用。1963年矿务局的截装机装煤、矿山主要设备采用多工序平行作业和部分组装法安装、竖井井楼立体交叉作业、建立储煤仓简易机械化装车经验、洗煤厂浮选生产技术经验被原煤炭部列入“36项推广”和“120项推广”中。浅截式单滚筒联合采煤机采煤、矿井抽放瓦斯技术、毫妙爆破在瓦斯煤层中的应用、电机综合保护装置、单孔掘进长距离通风等技术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一个以煤炭为主业兼具多种经济行业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企业呈现在世人面前。1975年9月,鸡西矿务局动工兴建团山子水库,1981年12月水库大坝建成移交,水库最高容水量达3400万立方米,总投资2071万元。1976年4月开工建设滴道矸石电厂,设计装机容量10万千瓦。1982年,新建办公大楼采用捣固柱、预制梁结合框架,加气砼预制墙壁新材料新技术,建筑面积9345平方米,工程总投资352.9万元,当年设计施工并投入使用。1985年8月,建设施工矿务局煤气厂,设计年产煤气3200万立方米,焦油4830吨。1953—1985年间先后在虎林、密山、鸡东、林口、穆棱等县境内新建农场、林场共36处,发展了木材(主要用于矿柱)、农产品和畜牧业生产,为煤炭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
矿务局先后兴办医院、学校、疗养院和集体企业等,矿区还设有人民公安、人民武装、人防战备和人民法庭等机构。上个世纪末,全局全民职工101700人;集体企业职工42100多人,局属职工及其家属总人口达48.5万余人,占鸡西市总人口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