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 址:鸡西市红旗路10号
电 话:
传 真:
邮 箱:

矿区文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矿区文化 > 矿区文学
忽然想起严承华
作者:王学 发布于:2015/12/31 9:17:04 点击量:

     矿工报编辑王春光打电话约我在记者节写篇稿子,这才想起快到记者节了。汗!因为记者节早已于己无涉,淡忘了这个节日似乎也很自然。


    接到约稿电话,有些诚惶诚恐。自己连记者节都不曾想起,却还有人记得我,着实有几分感动。感动之余却又觉得有些为难,自己在“记者”的装点下,虽然在报社工作了近30年,却没有真当过几天记者,大多时间在编辑部“操刀”改人家的稿子。长久下来,只落得个眼高手低。如今想要写点儿什么,倒成了一件难事。

    踌躇再三,还是觉得:难,也要写。人家约稿断然不敢辜负。于是,便极力抖落自己的“记忆网兜”。只可惜,随着生命的行走,“网兜”里所剩无几,翻看半天也只见一些“琐碎杂物”,这些是没脸给人看的。

    据说人老了就爱回忆过去。我虽老矣,可不大愿意回忆过去。原因是过去实在是没有多少可回忆的东西。今天为了写这篇东西,也只好回头看看,翻翻陈年老账。曾经的辛劳,曾经的快乐,曾经的恩怨,曾经的得意,曾经的失落,都一古脑地翻腾出来。检点一番,都觉得索然无味。

    忽然,一个人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严承华。

    严承华,上海人。是我在矿工报工作时的同事。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在报社工作,我实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他后来回上海工作了。他走后的一切不得而知。

    严承华,在大多同事的眼里是一个古怪、吝啬的人。他不善言谈,不善交际,似乎也没什么朋友。他三十多岁才结婚,婚后又离了婚,有一个女儿。

    记得几次老同事星聚之时,偶尔谈起他也会想起他的一些“糗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记者下矿采访是领“就餐券”在矿上免费吃饭的。他为了省钱,会从鸡西市区走到城子河矿去吃晚饭,吃完再走回来。来回将近二十里路,他不怕辛苦。他为了五角钱的稿费,可以和算稿费的女同志争辩得面红耳赤。据说,结婚后他和妻子也是“明算账”,连电费也是俩人均摊,他甚至经常用筷子量豆油瓶子里豆油的“消耗情况”,生怕豆油“外流”。他的妻子气得要疯。他在单位也偶尔也会因为小事和同事计较争执,但从来没听说他占过谁的什么便宜,也没人说他在工作上挑三拣四。

    他离开报社的时候,有一个纸箱留在了办公室。几年后,一位年轻的同事跟我说严承华的那个纸箱不知道怎么被弄湿了还要不要?我过去看了看,纸箱里装的是他过去写得稿子、几本书,还有一个几十块钱的存折。我随意看了看那些稿纸,发现只有二三百字的稿子竟然写了六七遍。那时我突然对严承华肃然起敬,原来他写稿子是如此认真。这时我也想起他每篇稿子都写得那样工工整整、干干净净,编辑起来很省力。大约是大半年前吧,我遇到了他曾经的妻妹。她告诉我说严承华去世了,是猝死,大概是突发心脏病吧。听后心里不觉一沉。我和严承华虽不是挚友,但毕竟同事一场,真的有几分感慨。他去世时只有56岁,也算是英年早逝吧。

    今年的记者节已经是第十一个了。然而,严承华一个也没赶上。今天忽然想起他,写这一篇短文,算是我们给他“补”过一个“节”吧。愿他知道,还有人想起他。

    这时,我也忽然想到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来,“回头不忍看赢僮,一路行人我最穷”。自己在矿工报社工作了将近30年,如今回想起来真的很“穷”,没有建树,没有本钱,也没留下什么文字。假如当初我能有严承华那种认真劲儿,也许今天就不会这么“穷”了。

    忽然想起严承华,真有几分怀念。他是一个平凡的人,算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共事时并没有看重他,而今自己到了老年,却忽然觉得他身上有着一种可值得珍惜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个记者的认真。今天捡拾起他的精神留给自己,是一份迟来的收获。趁着自己手里还有几寸光阴的时候,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走完最后的路。

    不会常常想起,却也不会忘记。严承华,一个当过记者的人。
                                                                                                               
                                                                                                                                                          作者  王学


关于我们  | 网站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 龙煤集团鸡西矿业集团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鸡西市红旗路10号 黑ICP备 10007741号